Search

林昶佐 Freddy Lim

  • Share this:

【持續推動參與國際組織,打造文化產業國家戰略】

「台灣的定位與論述,是入聯還是返聯?」

今天是新會期開議的總質詢。昨天我剛從美國參與入聯宣達活動返台,除了拜訪美國國會議員以及接受外媒訪問,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台灣以外,對於在紐約的入聯遊行活動更是印象深刻。近年來這個遊行由當地留學生與台裔年輕人舉辦,看到他們對台灣的認同這麼自然而且強烈,難怪台灣年輕人被稱為「天然獨」,相信他們未來都會在各種領域為台灣發揮影響力。

過去幾年來,我們目睹,台灣人民尤其是年輕人,透過社會運動或在各種場合發聲,抗議台灣被矮化,唾棄在國際上親中、外交休兵、不敢為台灣發聲的前政府。而新政府多次表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立場。然而,我認為台灣必須有合理的國家定位與論述,面對困境,才能夠正大光明、理直氣壯,國際上的朋友也會理解、願意當我們的朋友。如果連定位與論述都不合理,國際社會難以理解台灣,遑論要支持了。因此,我詢問林全院長一個核心問題,台灣希望參與聯合國「究竟是返聯還是入聯?」

聯合國1971年通過「2758決議文」,決定驅逐「蔣介石政權代表」。這個政權是被國外學者跟希特勒併列為20世紀殺最多人的獨裁者,並且荒唐宣稱他們統治中國、蒙古、西藏、以及俄羅斯、阿富汗、印度、緬甸、不丹、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部分領土,代表這些國家地區的人民。

聯合國把這個荒唐的獨裁政權驅逐出去,決議文並非提到驅逐台灣。因此我詢問林全院長,我們現在要參與聯合國,若是說要「返聯」,難道是要代表這個荒唐獨裁的蔣政權返回聯合國嗎?因此,我強調,台灣必須以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民主台灣身份要「入聯」,而不是「返聯」。

外交部李大維部長表示,台灣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認同我的看法,但要謹慎審視國際以及兩岸的氛圍。林全院長雖未直接回答我的問題,但也強調我們是以一個民主國家的身份。

既然我們都認同要以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主體性來參與國際社會,我提醒政府就不該在國際上產生矛盾的論述。例如日前南海爭議時,還有政府部門主張U形線,把整個南海當成我們的內海,繼承了蔣介石政權荒唐主張的陷阱。

我了解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就跟許多理想一樣不是一蹴可及,要長期努力。但我們的國家定位與國際論述必須合理,即便國際處境困難,至少能喚起世界的同情與友情。如果論述荒謬、甚至主張代表其他十幾個國家,那我們連道理都站不住腳。我要求政府在外交、國際組織參與上,要以民主台灣的主體性為出發,這也是人民的冀望。

「透過文化與歷史,讓台灣走進世界」

面對國際上種種政治困境,我們要努力突破、持續參與。但同時,我們也應該透過文化的方式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我先以沖繩和平祈念公園的「台灣紀念碑」為例。這座在1965成立的公園,悼念太平洋戰爭犧牲的人們,樹立包括日本、韓國以及許多太平洋島嶼各國的紀念碑,長年來有許多國際人士、各國政要前往參訪、憑弔。但台灣人同樣死傷慘重,園區的台灣紀念碑卻是今年才落成,晚了各國數十年。這個紀念碑全靠民間的奔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例如有專家針對碑文的內容以及落款的形式提出專業的建議。這是政府應該要大力參與、支持,讓它更完善才對。

另外我舉陳智雄、李柏青以及許多戰後留在印尼的台籍日本兵的例子,他們在當時幫助印尼獨立運動,獲得印尼建國英雄勳章,被許多印尼的歷史書籍記載。這些台灣人的故事,都值得推動放到印尼的歷史博物館中。

我也再舉美國的移民博物館為例。我曾在那邊看到美國的非裔、華裔、日裔、韓裔、菲律賓裔以及歐洲各國移民美國的歷程,卻沒看到台灣移民的蹤跡。台灣人從日治時代到戰後時期,有幾波移民美國的風潮,也有背後動人的故事,例如戰後因為白色恐怖,而旅居美國成為無法返台的黑名單等等。這些台灣故事,都值得推動放入美國的移民博物館,跟其他族裔的美國移民一起被世人所認識。

不只這些例子,我們跟週遭國家,甚至於全世界都有很多的互動,有許多共同的歷史經歷、文化內涵。在世界各國的各種主題博物館、文化園區、歷史展覽或公園,都有許多待我們補充進去的台灣人故事。過去,台灣總是比較重視短期的文物特展,或是砸大錢在短期宣傳廣告。但我們應該可以推動更多永續性的工作,讓台灣在世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中,被大家看到,真正發揮永續的文化交流、柔性外交的力量。

「文化政策與產業應提高為國家戰略層級」

而除了前述比較嚴肅的歷史文化之外,其實影視和流行音樂產業、以及整個文創產業,是傳播速度最快、最不可忽視的文化力。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文化創意產業2015 年全球產值達2兆2500 億美元,相當於3%的全球生產毛額,比電訊服務產業的產值(1兆5700 億美元)還高。

但是,在五月份行政院的施政報告,幾乎沒提到這方面的政策。而新會期剛拿到的施政報告,只提到一百個字。我強調,行政院不能只把文化當成只是文化部自己的工作,應該有跨部會的高度,並成為國家戰略產業。

我舉幾個國家為例。芬蘭,90年代就組織跨教育部、貿易及工業部、交通部的跨部會「文化產業委員會」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加拿大政府在20年前就成立加拿大電影投資公司、加拿大藝術理事會等機構,全力推動本土特色的電影產業。又如國人熟知的日本動漫電玩文化,佔日本GDP超過10%,今年安倍首相還COSPLAY成馬力歐推廣2020東京奧運。最近因《屍速列車》被台灣人熱議的韓國,也早在1998年就將文化內容產業的預算提升到總預算的1%,宣示以國家戰略高度去推展,近年來其產值占GDP比率屢創新高,2005~2011七年間出口額年平均成長率高達21.6%。

台灣不需要完全複製別國的發展模式,但政府必須要認知到影視音流行文化以及創意產業絕非文化部單一部門業務,必須跨部會通力合作發展。諸如融資問題、作品鑑價、美學培養、人才培育、原住民智慧創意產權保護、國際行銷、國際媒體頻道設置、新科技應用...等工作,都需要文化部、經濟部、教育部、外交部、科技部、觀光局、原民會、客委會...等跨部會投入,並有戰略地整合布局。

影視音樂以及整個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在許多國家早已投入大量資源全力發展,在台灣卻長期受到忽視。我強力要求行政院,必須將其被視為「戰略性產業」。而且,台灣面對國際政治的打壓與限制,政府應該要更清楚地認知,台灣文化實力的培養與推展,才能夠在國際間強調台灣的存在、打造台灣清晰的面貌。

youtube:https://youtu.be/s3Ibr7A93PY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林昶佐 立法委員 (台北市中正萬華) 閃靈Freddy
View all posts